我对脸盲形成原因的看法:对面孔敏感的人可能是因为幼年被关注被爱的需求没被满足,脸盲的人是因为父母过度的满足和照顾以至于对人产生了抵触。

如果你不同意此观点,就不要再继续看了。

我想大家都有这样的发现,不同人对面孔的敏感度并不一样。如果有一个正态曲线,大部分人居于中间,在最左边的人,对面孔非常不敏感,我们所谓的“脸盲”,形形色色的脸在他们看来没什么区别(客观来讲,他们当然知道不同人长得不一样,但在他们心里,脸孔的不同并不重要,也不足以让他们对某个人有印象),在曲线的另一端的人,对面孔很敏感,我就属于趋近于这一端的人,不仅对脸孔,对人名和脸孔的匹配的能力也擅长一些。

这篇文章不在于分出两种人的优劣好坏高下,仅仅是谈谈不同,我觉得这种不同很有意思,也有些价值。

鉴于也没做什么采访和考证,我只能说说我自己。

“这个人非常不客观”

“对,我就是非常主观”

我有个习惯,走路的时候,有些人习惯发呆,或者想些自己的事情,不会在意身边走过了什么人,但我总是去看每张路过的人的脸,乐此不疲,好像内心中有一种需求,一种自得其乐的乐趣,去看形形色色的脸孔。

再有一点就是,我对人的目光很敏感,和人说话的时候,有时候不能直视对方的目光,当自己在说话,或者听对方说话的时候,我会感觉把目光转向别处,只用耳朵听会更舒服和专心一点。我怀疑这也和我对脸孔(局部)的敏感有关系。

还有一点我觉得很有意思,有时会有这样的情况:我说某个人长的和另外一个人很像,但是朋友往往不以为然。有些人会说这种情况就是脸盲,因为你脸盲你你就觉得大家长得都像。但我觉得倒不是这样,恰恰是我对人脸很敏感,所以对脸部的各种细微处都有感受,因此尽管两张脸只有一点相似,我也能感受到,当然,这种相似是仅在这两人上存在的共性。

然后就想深入一点,想想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

我想,和人亲近是人的基本需要,3岁之前是性格的成型期,在这段时间,如果这个需要被满足得很好,ta往后就不会在这方面有太强的匮乏感,可以更多的关注自己,发展自己。但如果这个需求被忽视,长大后ta就会对其他人很在意,可能会过度在意别人的看法,而面孔是人身上非常重要的感性展现地,面孔可以表达不同的表情,传达情感,我们了解一个人是不是在意自己,是不是开心、难过,自己的行为是不是让对方满意,最直接的办法都是去看ta的脸部表情,而对人脸的敏感,是存在于人类基因中的本能,因此,和人亲近、渴望被周围的人喜欢的这种需求如果没有被很好的满足,就可能让这个人尤其对别人的表情敏感。而对他人面孔敏感的感觉,和想被所有人关注喜爱的感觉很类似。

当我去体会的时候发现,想要去看形形色色面孔的心情和想被所有人关注喜爱的心情很类似。心理学说,3岁前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而被爱被关注是人的基本需要,这个需要被很好满足的人,往后在这方面不会有太强的匮乏感,可以更多地关注自己、发展自己。但如果这个需要被忽视了,长大后ta就会比较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在意别人喜不喜欢自己,而判断一个人是否在乎自己,自己的行为是不是让对方开心,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方的表情。所以,这个需求没被满足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对面孔敏感、对表情也敏感,或只占其一。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脸盲的人,我猜测,他们在3岁前经历的抚养方式是非常强烈而过分满足的,不需要的时候父母还来给给给,以至于让婴儿有种腻烦的感觉,渐渐地,孩子长大后,就对其他人有种抗拒的心情,封闭自己,不想别人接近,自然也没有分辨不同面孔的心理需求,因为根本就不想看

最后其实应该说说“既然如此,那怎么解决”的问题的,可感觉太麻烦了溜了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