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直接引用了很多不同著作的内容,而且我们普遍对美国的社会没有直观的体验和了解,所以本节也成为了第一章中最难理解的一节。在此,我们放慢节奏,仔细揣摩。

本节中心句:

这个时代的社会和心理学理论影响着我们的信念。

大概在半个世纪前,美国的主要社会心理是主张 自律 自醒 自谦 。人们普遍的诉求是自我克制,获取知识,并用良好的礼节维持自尊。而以自我中心是被视为不妥的。他们的信念是努力工作,获取成就,从而产生满足和自信。

我们的祖父母这一代把这些指导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如果他们的行动尊从这样的指导,他们便以此为荣,反之亦然。

作者出生在 1934 年,他的祖父母辈可以指出生于 1890s 的人。艾森豪威尔便属于这一代。这样来说,主张 自律勤奋 的社会风气应该在 1910s/1920s 最盛。

一个世纪过去了,社会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颠倒了。其中一个显著的变化的是人们对 自尊 的态度。

自尊 是指对自己的价值或能力的自信。

19 世纪的讽刺学家 Ambrose Bierce 把 自尊 称为是一种“错误的安抚”,而现在被认为是一种“要紧之事”。原先被认为不妥当的“自我为中心”也变成了美德,曾经人们把“奉献自己,帮助他人”当作是英雄或圣徒般的行为,而现在却被当成是“取悦他人的病”所驱使的。

但如此强调 自尊 这个做法的好处不是 不证自明 的吗?

不是。

事实表明,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能力的持有负面感受,这确实会阻碍他/她的表现。

Maltz 博士在教育领域中发现:如果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持有负面感受,觉得自己是愚笨的,那么他/她会在无意识中用愚笨的方式来行动。而当教育工作者改变学生改变学生的这种感受,他/她们不再觉得自己是愚笨时,无意识的愚笨行为便消失了。

Maltz 博士从这个案例中得到的结论:人们的经验和感受会有一种自我催眠的效果,促使我们的行为往预想的方向发展。

这个在心理学也有对应的概念:自证预言。出于自恋的本能,人们总是渴望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如果他抱有“自己不行”这样的想法,那么他/她的一言一行就真的会往“不行”的方向发展,从而证实了起初的想法证明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

根据 Maltz 的总结,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

自信是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

或许我们之前并不知道 Maltz 的研究,但这个结论也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识。

但是有些人走得更“远”一些,他/她们声称:不存在 自尊太多 这回事。换句话说,我们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再怎么自信都不为过。

但是,一个极端强调自尊的人可能会这样想:

我是世界上最重要人;

只要我愿意,我能做成任何事情。

显然,这些想法是不切实际的。过分强调 自尊 也并不正确。

心理学家 Martin Seligman 发现,有证据表明,强调 自尊 并没有解决个人或社会问题,而是引发了其中的一些,包括抑郁。

虽然过分强调 自尊 并不正确,为何强调 自尊 的理论会在当代社会大行其道呢?

这要从 Maslow 需求金字塔理论的流行说起。在金字塔底层是生理需求(食物、水),往上是安全需求、归属感和被爱的需求,自尊和被认可的需求,美和认知的需求,以及在金字塔顶尖的自我实现。于是,从 Maslow 的理论出发,自尊的需求必须要在自我成就之前被满足。

观察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我们不难得出:某个特定心理学理论的流行并不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几乎在同时期,奥地利心理学家 Viktor Frankl 从自己在集中营里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提出人类拥有一个更高的需求:自我超越 (self-transcendence)。主张自己是大宇宙的一部分,忘记自己,全身心地专注于当下。这与“自我中心”的理念是不同的。

所以当我们孜孜不倦地把 自我实现 当成是自己的终极目标时,Frankl 却指出,这样的目标是自相矛盾的,因为这样的成就只有在“超越自我的无意识的努力下”才会发生。从 Frankl 的理论出发,寻找意义包括:

与真实融为一体的可能性;

完成会给他/她的存在带来意义的考验任务。

放到当代社会的主流文化中,Frankl 的理论显得晦涩,但有一部分和佛学很接近。真正的佛法是大宇宙的真实,本来不二。如果一个人设定一个目标说:哦,我要好好修行达到证悟。那这个“证悟”是他/她头脑里的目标,并非真实。

无论我们是否全然地认同 Frankl 的理论,有一点是肯定的:若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流行的是 Frankl 的理论,而非 Maslow 的理论,那么当代的美国社会一定会大有不同。

这小节的晦涩之处是文章的脉络有一些弱。主要描述的是流行心理学理论给社会及个人带来的影响。这样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但是身处其中的人却很容易“不知庐山真面目”。我们可以认为在 Maslow 理论流行之初美国社会“分叉”了,一个时空中的由 Maslow 理论主导,而另一个由 Frankl 理论主导。现在再把这两个社会放在一起比较,一定差异巨大。只可惜这样的比较只能在推测和想象中进行。

另一个触动我的是对 自尊 的深入探讨。在解读这篇文章之前我是把 自尊 理解为一种带有骄傲的自信和认可,所以从没对这此有过深入思考,更没想过是否存在“尊重太多”这回事。可见,生活中的常用语也需要好好梳理其准确的定义呢,否则一些有趣的想法怎么也不会出现在大脑中。

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时间和地点 、 观点 大众文化 操纵 心理学 都在不同层面上影响和塑造着我们。从这个角度说,我们从未有过真正的自由。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自己争取。

我们作为“独立个体”这样的属性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我们自己去 争取 。激活以下几个元认知吧:

把第一反应作为是临时和待定的;

确定自己为何如此反应;

设想是否还有其它的反应方式;

其它的反应方式是否比自己的第一反应更优。

这里的反应可以指你对任何人、问题或情况的反应。英文称为 reaction, 指代你对环境的反馈作用,可以指自己的想法、行为。

激活这几个元认知,贯穿这本书,在每一天的生活中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