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林的亲子教育交流课堂又跟大家见面了,今天我们谈一下关于孩子的依恋。依恋,这是一个心理学的名词,可能会让很多家长在理解上觉得有困难。跟着老林,我会用相对简单易懂的话语跟大家讲解清楚。
对于亲子教育,老林虽然只是业余水平,但是也希望可以跟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一起成长,一起为孩子努力。
家长们熟悉的情景
对于1~3岁的孩子,有些家长是否会觉得自己的孩子特别粘人,特别是母亲,孩子老是一天的缠着自己,感觉怎么孩子这么没有独立性?
同样1~3岁的孩子的家长,又有一些家长会看到自己的孩子“很独立”,就算自己离开一段时间,孩子也不会感到焦虑,回来以后发现他依然自己一个人玩得好好的。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可能会有部分家长会感到不安,觉得孩子“不够独立”,担忧日后的自我成长。至于认为自己孩子“十分独立”的家长,可能就会感到欣慰,自己的孩子日后成长应该不错吧。
对于这些,从发展心理学来说,孩子是否已经拥有独立意识,需要考量的地方很多,而“依恋关系”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02
孩子的依恋类型
依恋:孩子和父母之间亲密感情关系的建立。 这种关系很重要,因为之后一生中的其他亲密关系都建立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
如果父母是在婴儿身边的、有回应的、给孩子注意力的,婴儿就会感受到安全、爱和自信,这种婴儿会比较不拘谨、爱笑、容易和其他人交往;如果父母并非如此,则婴儿会开始用各种行为试图找回自己的父母;如果无论如何父母都不再回来,婴儿就会陷入抑郁和绝望。
四种依恋关系的心理评析:
1安全依恋型
安全依恋型的儿童把母亲当做家庭基地,在陌生情境中,只要他们的母亲在场,这些儿童就显得很自在,他们独立地探索环境,只通过偶尔的靠近或者眼神注视与母亲交流,偶尔回到母亲的身边,尽管当母亲离开时,安全依恋型儿童也会心烦,但他们在母亲回来时会马上回到母亲身边并寻求接触。约占65~70%。
安全型婴儿的母亲一般对孩子的信号及情绪表达(呼救、肢体动作等)很敏感,能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进行探索,而且喜欢和孩子有亲密的接触。
2回避依恋型
回避依恋型的儿童并不寻求接近母亲,而且在母亲离开后,他们似乎并不难过,此外,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似乎在回避她,对母亲的行为十分冷淡,约占20%。
回避型婴儿的母亲有多种类型,有的对孩子缺乏耐心,当孩子干扰自己的计划和活动时生孩子的气或怨恨孩子,对孩子的信号反应迟钝。有的对孩子经常表现出消极的情感,即使对孩子表达积极的情感,程度也有限,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形成特别密切的感情联结。
3矛盾依恋型
矛盾依恋型的儿童对他们的母亲表现出一种既积极又消极的混合反应。刚开始时,儿童紧紧挨着母亲,他们几乎不去探索环境,甚至在母亲离开前就显得有些焦虑,而当她真的离开时,他们表现出巨大的哀伤,然而一旦她回来,他们却表现出矛盾的反应,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同时反抗与母亲接触,约占10~15%。
这些母亲经常误解孩子的信号,她的照顾行为是不一致的,对孩子的反应更多地依赖于自己当时的心境,而不是孩子的行为。因此,在孩子的信号和母亲的情绪表达间常表现出不一致。
4混乱型
混乱依恋型的儿童表现出不一致,矛盾和混乱的行为。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会跑到她身边却不看她,或最初似乎显得很平静,后来却爆发出愤怒的哭泣,他们的混乱行为意味着他们可能是最没有安全依恋的孩子。
安全型的孩子的父母,普遍比较注意回应孩子的需要,而另外40%的孩子的父母,则对孩子的需求不太敏感 ,或者对孩子的回应无法一以贯之,并时不时会拒绝孩子的需求。正是这样,证明了父母的抚养方式与孩子依恋类型之间的关系。
03
如何应对孩子的依恋
上面已经详细地讲述了心理学上四种婴幼儿依恋类型的特征,这些资料都是老林当年学习心理咨询已经从相关教科书上取得整理的,大家也可以从网上等渠道去了解,不妨对照上面的分析去了解自己孩子偏向哪种类型。
可以看出,决定孩子的依恋类型除了孩子自身对大人已经周边事物的反应行为,这些部分原因是先天气质造成,因为要解释的话又要花半天时间,在此先不做讨论。但是作为孩子家长的反馈更是至关重要。
相关研究表明,如果对孩子的需求做到及时且准确的话,孩子可以及时满足需求,那么孩子是安全依恋型的几率就会变大,日后长大成人成为一个有人格魅力自信的人的可能性也会更大。
老林从小林出生不久就开始关注他的成长,比较幸运的是,我家小林属于安全依恋型的孩子,当然这也跟老婆一直悉心照料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所以也真的要感谢她!
当然老林自身平时即使工作再忙,也会抽时间陪小林,起码老婆不在家剩下我们两父子的时候,我都会搞的定,孩子也会听我话:)
而非安全依恋型的孩子,老林认为家长只要及时改变应对孩子的方式和思维,及早改善与孩子的关系,依然可以变为安全依恋的孩子。
孩子的成长,有赖家长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