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总是这样毫无逻辑吗?”

“不,爱情的发生向来有据可循。”

什么是“依恋(Attachment)”?

英国著名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Bowlby)首次提出依恋理论,他通过对婴儿与父母之间的分离与适应进行对比观察发现: 不同的表达和行为类型的婴儿,对父母会采取不同的依附与跟随模式,这些模式是人们在成年之后对待和处理情感关系的早期原型。

依恋关系是一种人类之间持久的心理关系,同时也是人类之间情绪上的联接。

依恋类型是如何形成的?(婴儿的四种依恋类型)

为了评定依恋模式,被誉为“依恋之母”的美国著名理论家安斯沃思(Mary Anisworh)与他的同事设计了一个名为“陌生情景(strnge situation)”的实验。 这个实验由一系列包括婴儿(12-18个月)母亲和一个陌生人的事件所组成,先让婴儿独自和陌生人相处,之后再让婴儿母亲回到身边,具体如下:

评估者通过对婴儿在这两个时段中的不同表现的观察,将这些婴儿分为三种依附模式(也就是依恋原型):

安全型(Secure)依附模式 在母亲离开时会忧伤,但当母亲回来时则开心。

矛盾型—抗拒型(Anxious-ambivalent)依附模式: 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出强烈的不舍和明显的心烦意乱,当母亲回来时是亲近、愤怒、抗拒等多种情绪混杂。

回避型(Avoidant)依附模式: 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出平静的态度,并用一种回避和抗拒的方式来回应母亲的归来。

这三种依附模式所占据的比例有所不同,安全型依附模式的婴儿约占65%,矛盾抗拒型依附模式的婴儿约占15%,回避型依附模式的婴儿约占20%。

之后,梅因和所罗门(Main&Solomon)又提出了一种新的依恋类型:错乱型(Disordered)。 这个类型中的婴儿有一部分会采用一种矛盾的表达(例如一边接受母亲的亲近,一边又把头转过去保持距离),另一部分则表现出冷漠和无判断力(缺乏完整性和逻辑性的行为),他们往往在父母双方之间有截然不同的表现,例如和其中一方在一起时表现出安全,和另外一方在一起时则相反。

四种依恋类型对儿童人格的影响

安全型 的儿童,在人际交往中积极主动,与身边重要人物的关系很亲密,对于陌生人也能友好相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自信、快乐、独立、 适应性强等积极的心理品质。

矛盾型 的儿童,与陌生人交往谨慎,人际空间窄,社会交往能力较弱,很想与身边的人亲近但又害怕分离,情绪起伏不定。

回避型 的儿童,性格内向,喜欢独自玩耍,鲜少参与社会活动,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易产生焦虑情绪,很难与人建立起信任。对于他人的热情主动显示出冷静和回避。

混乱型 的儿童,在生活中往往惶惑不安,缺乏自主性,也缺乏自信心,人际交往能力若。

成年人的三种依恋类型

有研究表明,早期的依恋类型会对成人后的关系产生严重的影响。 这三种类型的成人比例与婴儿的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一矛盾型的比例分配非常匹配。这个研究也支持了新弗洛伊德理论的观点: 从成人的行为中能找到他童年经历的痕迹。

约翰·鲍尔比(Bowlby)认为“依恋”是一个终生建构的过程,儿童会在整个童年期继续维持依恋联结,直至成人期发展起其他依恋关系(如配偶、 恋人之间、朋友之间的依恋)。从1980年代中期,各方研究者们便开始严肃地考虑依恋过程延续到成人期的可能性,关于成人依恋模式的研究激增。

第一个研究是由黑森和谢弗(Hazan&Shaver,1987)完成的,参与者通过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的描述将自己分类,并且描述自己在生活中最重要的感情。 观察者发现:安全型的成年人更倾于用快乐、友好、信赖的叙述方式和状态来描述他们的爱情关系,而回避型成年人则更倾于描述爱人的缺点,这类型的人看起来总是挑剔,并且态度消极。矛盾型成年人在描述他们的爱情时既带有强迫性(感情波动大,相互猜疑又深深吸引),又带有矛盾性(既说坠入爱河是容易的,又说遇到心仪的伴侣很困难,既说憧憬美好爱情,又说爱情是终难圆满的)。

在Hazan和Shaver的研究中,安全型的人占人群 60% 左右,回避型占21%左右,矛盾型占19%左右。这和婴儿依恋类型的比例分配惊人的近似,这也更加进一步的印证了:成人依恋类型的形成,由童年时期的儿童依恋类型演变和转化而来。而近年来的最新研究中表明,美国的数据中安全型仍超过50%,但其他国家并非如此, 尤其是南亚、东南亚等地区的安全型的人都不足50% ,甚至某些地区远远低于这个数据。这就是为什么你会觉得你身边的安全型人很少的原因。

不同依恋类型在爱情中的心理模式

安全型(Secure):我乐于付出,也信任他人,我从不担心被抛弃,也不害怕与人靠近。我觉得与人交往是件简单而快乐的事,美好的爱情是存在的, 而且一旦建立就不会轻易改变。

焦虑—回避型(Avoidant):我不太喜欢与人离得太近,面对对方的热情我也会感到不自在。我很难完全相信和依靠他人,我认为爱情中的浪漫只是一时的, 不会长久,也很难会遇到真心相爱的人。

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我渴望能与伴侣非常亲密,但有时反而会离得更远,我觉得别人可能并不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我也常常怀疑我的伴侣并不是真心爱我, 或是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就会离开。

1990年,Bartholomew 将 “焦虑—回避型(Avoidant)” 重新提出细化,从婴儿依恋类型出发,根据回避的原因,又细分为 “恐惧型(fearful)” 与 “疏离型(dismissing)”,前者更强调 对距离感的恐惧, 他们以占有欲和亲密度来确认安全感,后者更倾向以保持距离来获得舒适。 因而,有时候我们也划分成四种依恋类型。

不同的依恋类型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

安全型(Secure): 很容易相处,并且信任对方,也信任关系。在爱情中,既愿意依赖伴侣,也欣然接受伴侣对自己的依赖。遇到矛盾,能够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也乐于倾听对方的意见。宽容而善解人意。愿意热情地、毫无保留地去爱对方,不害怕被抛弃,恋爱关系通常也比较长久。有安全感,也很容易给他人带去安全感。

回避型(Avoidant): 总是与人保持距离,对亲密关系更是害怕和畏惧。认为电影里那种理想化的爱情是不存在的,就算偶有美好的爱情发生也只是暂时, 不会长久。不信任他人,也不信任关系本身,吝于付出,容易给人一种“冷漠”的印象。内心不自信,也不太关心他人,会习惯性地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恋爱次数不多,但每次在恋爱中都很容易感到不安和压力。

高恐惧 低疏离

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都是消极的,他们更强调的是“恐惧”,唯恐因此也会衍生出“怀疑”、“敏感”等负面情绪,并且往往会将这些情绪影响到伴侣,令伴侣感到“压力很大”。

低恐惧 高疏离

对个人的看法相对积极(自己是有价值的),但是认为他人会拒绝自己,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只会得不偿失。他们通常会用“”来与伴侣相处,因而会让伴侣感到“非常没有安全感”。

焦虑—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既渴望亲密关系,又害怕别人并不想和自己保持亲密。表达爱的方式总是极端而充满占有欲。极度害怕分离、害怕被拒、害怕对方不是真的爱自己。 如果被拒绝又会产生强烈的自我否定,而一旦建立起恋爱关系,又会为了牢牢绑住伴侣而宁愿选择屈从,尽力讨好对方。容易一见钟情,也容易爱得激烈摔得惨。

“焦虑—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也被命名为 “痴迷型(Preoccupied)”。(Bartholomew,1988)

安全型的人寻求的是成熟、平等、共赢的交往关系 ,他们乐于分享,也勇于承担。回避型的人往往过分强调距离感和边界,因此他们常常处于“假性亲密关系(Irrelationship)”之中,他们缺乏对情感的真实体验与表达,这类人也是最容易发展出抑郁情绪(Depressed) 和抑郁症(Depression)的人(Blatt&和affe在1992年提出:抑郁的重要起因源于人际抵制)。焦虑—矛盾型的人则总是陷入大起大落的戏剧化关系之中,他们不断寻求情感上的依赖感,常常在现实理想化之间反复无常,试图获得一种安全感(然而这也未必是真正意义上的安全),这类人很容易陷入“依赖共生(Codependency)”的关系之中。 之

不同依恋类型的恋爱选择

研究表明:具有安全型依恋特点的人普遍被认为更具有吸引力。因为这类人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他们健康而积极的感情态度会给人带来“安全感”。 唯一的问题是,在交往之初,这类人也许会被误认为“平凡而无趣”。

真正麻烦的是,不安全型的人所选择的对象往往也同样是不安全型的个体。这是因为早期的依恋经验会影响我们对于伴侣的选择( 或者说是对于以后婚恋关系中依恋类型的选择),所以这类人总是无意识地对那些与其父母的依恋类型一致或相似的个体着迷。但由于这种模式在儿童早期就已经被内化,因此他还没有能力去分析自己是否喜欢这一模式就己经被迫接受了这一模式,继而持续着这个“非理性信念”,即:我的亲密伴侣就应该是这样的。

这里其实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屡次遇人不淑的女生还会继续反复寻找同样类型的却伤害他的男生。因为她潜意识里的“非理性信念”让她认为只有 这种依恋模式才是熟悉的。

安全型 — 安全型

通常而言,安全型的人和任何类型的人都可以较好地相处,在恋爱中更倾向于选择同样是安全型的人作为伴侣。

安全型 — 回避型

安全型伴侣总是能给予对方很多情感支持,而回避型的伴侣很难在困境中表达出关心和爱护,往往什么都不做。

矛盾型 — 安全型

焦虑型的人一开始会觉得安全型的人无趣,也很难令你产生心动不已的感觉,但相处越久越能感受到安全感与舒适感。而安全型伴侣会包容对方的反复无常与患得患失。

回避型 — 矛盾型

回避型的人和焦虑型的人常常互相吸引,但是他们却会加剧彼此的症状,陷入无穷尽的循环中:焦虑型的人不停地试图靠近回避型的人,而后者则越逃越远。

不同依恋类型对“家庭”的描述

安全型的成人更倾向于讲述父母是怎样互相照顾、家庭是如何温暖、家人之间充满了信任;而焦虑—矛盾型成人的回忆里却很少有父母相互支持 或父母支持自己的故事;回避型人一讲起家人,大多描述成“不信任”、“感情冷漠”、“我是家庭关系的受害者”、“父母的婚姻不幸福——即使是父母现在仍然生活在一起”。

通过对家人关系的讨论,来判断对方的依恋类型,或是挑选恋爱人选,都是一个相对可靠的方式。

依恋类型可以改变吗?

答案是可以的。

依恋类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既有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特殊性。 理论上来说,每个人在和不同的人相处时,未必都是同一种模式,而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也会本能地采用不同的模式来对应不同的关系。对于处在亲密关系当中的人来说,在外界环境经历得到较大变化,或是和伴侣的交往发生较大转变时,依恋类型也可能发生变化,每种类型都有可能转化为其它的类型。

所以, 在排除外界环境经历的情况下, 和伴侣的亲密关系也就成了转变依恋类型的最好方式,亦即成为了治愈伴侣心灵伤痕最好的机会。

对于安全型的人来说,他们唯一需要注意和调整的是:不要过于容忍焦虑型或回避型伴侣的行为。而对于不安全型的人来说,想要解决亲密关系中所存在的许多问题,就必须做出改变。 通过和他人形成一种更好的依恋模式,而替代过去的不安全依恋模式。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这是颇有难度的。因为不安全依恋类型的人会本能地疏远和拒绝他人,这对于新的依恋关系的形成是一种妨碍。

不安全型的人应该如何改变?

1:选择和安全型的人交往(或做朋友),并学习他们身上的积极品质。同时学习他们对待你的方式(前提是他本身足够成熟且理解你)。

2:如果你是一个回避型的人,你需要学习的是信赖别他人,而不是吹毛求疵,或拒人于千里之外。不要美化前任,也不要等待完美的真命天子。关心和支持你的伴侣,多一些耐心,对他负责,而不是一味推卸和逃避。并且你要知道,适当的依赖并不会损伤你的独立性,健康的亲密关系反而更有利于你的身心。

3:如果你是一个矛盾型的人,你应该学习的是勇气与自信。既要对你的伴侣有信心,也要对你自己有信心。提高对爱情中未知风险的承受力,降低对伴侣的苛求和对理想化爱情的期待。不要总是“明知危险却忍不住尝试”,控制好情绪,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4:了解和理解自己的过去,诚实面对自己的内心,找到症结所在,并设法修复。在必要的时候,建议寻求专业咨询师的协助。

5:充分了解自己和伴侣的依恋类型,坦诚沟通,勇敢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期待,并解释自己行为背后的动机,也试着去理解对方的行为和动机。达成共识,设定一套双方都认可的相处模式。如有需要,也可以寻求专业咨询师的介入和帮助。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有意义的。设法找到自己的位置,建立自己的价值,并从“关系”中去探索、去获得、去学习。

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更容易暴露出你的问题,同时也更能够看见真实的你。

认识对方、认识自己,在痛苦中增长经验,在险境中寻得契机,最终抵达那个更好的自己,这是我们每个人生而为人的重要课题。

References:

Popular Psychology,2011

Research on Modern Basic Education,china,2007

Attached: The New Science of Adult Attachment and How It Can Help You-Find and Keep-Love,Rachel S.F. he Qin,Amir Levin,2012

Summary of research on adult attachment style,china,2008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parent child attachmen,china,2000

Attachment styles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adults,2008

Attachment type and intimacy,china

Personality psychology 5th.ed,Charles S.Carver,Mochael F.Scheier,2011